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政府信息公开>法定主动公开内容>决策公开>规划信息

宜春市“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

访问量:

关联稿件:


宜府办发〔2006〕77

宜春市人民政府办公室转发市科技局等三部门沙巴体育_轮盘赌博-【app*官网】:宜春市“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的通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
       市科技局、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宜春市“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已经市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OO六年八月二十四日
宜春市“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
市科技局 市发改委 市财政局
(二OO六年八月)
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根据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和《规划纲要》的总体部署,编制市“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
一、发展现状
“十五”期间,宜春市科技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科技部门的精心指导下,积极应对我国加入WTO的新形势,紧密围绕我市建设赣西经济中心城市的目标,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致力实施大推进举措,全力加快大创新步伐,各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为促进宜春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五年来,我市科技发展环境日益优化,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科学技术成果层出不穷。“十五”期间,市本级下达科技计划项目289项,安排科技三项经费650万元;争取省级以上各类科技计划项目285项,科技三项经费2032.5万元,其中国家级项目43项(含国家863计划2项,国家重大科技专项1项),经费1240万元。完成科技成果鉴定296项,评出市级科技进步奖一、二等奖55项,获省级科技进步奖4项、自然科学奖2项。现有市属科研所5个、县属独立科研机构11个,大中型企业所属技术开发机构20余个。成立了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市级重点实验室4个,县级生产力促进中心5家,培养省级主要学科学术和技术带头人1名、扶持市级培养对象17名。获批认定省级高新技术企业11家、高新技术产品27个,发展民营科技企业152家。我市被列入全省首批制造业信息化示范市,上高、奉新、丰城、袁州、高安的工业园分别被批准为省级民营科技园,市农业科技园被认定为省级农业科技园。建立国家级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1个,省级基地4个;申请专利678件,签订技术合同436项,技术合同成交额3.9亿元,实现技术交易金额1.4亿元。
虽然“十五”期间我市科技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关键技术自给率低,发明专利数量少;二是科研质量不够高,技术水平仍比较落后;三是优秀拔尖人才比较匮乏;四是科技投入相对不足,体制机制还存在不少弊端。面对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和社会进步对科技发展提出的巨大需求,加快科技发展,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还需要作较长时间的艰苦努力。我们必须紧紧把握加快发展这个主题,切实增强加快宜春科技发展的紧迫感,进一步解放思想,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求实进取,扎实工作,推进我市科技工作实现新突破,迈上新台阶。
二、发展思路与目标
(一)总体思路
我市“十一五”科技发展的总体思路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方针,全面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提高科技持续创新能力,为建设赣西经济中心城市和创新型宜春,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二)发展目标
到2010年,基本建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科技综合实力和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高,科技进步综合水平跻身全省先进行列,一些重点领域接近或达到国内先进水平,部分优势项目国内领先,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0%左右,专利年度授权量年均增长10%以上,初步实现创新型宜春战略目标。具体为:
 1、高新技术产业稳定增长。在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元器件(软磁材料应用产品、精密传感器等)、精细化工(香精、香料、盐化工等)和食品加工等重点领域培育一批具有竞争优势的高新技术企业和产品,形成初具规模的高新技术产业群。到2010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例达到20%以上。
 2、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到2010年,全市支柱产业主要工艺、技术和装备达到国内中上水平,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竞争力强的国内知名品牌产品和优势企业。
 3、科技型中小企业和民营科技企业快速发展。到2010年,全市科技型中小企业和民营科技企业发展到300家左右,总收入160亿元以上。力争有30个以上沙巴体育_轮盘赌博-【app*官网】或民营科技企业成长为年收入超亿元的高新技术企业。
 4、农业科技水平显著提高。发挥科学技术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作用,加快高新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全市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绿色农产品比重达到60%以上。
 5、社会发展领域科技进步。疾病防治总体水平达国内先进水平,污染防治和生态环境保护技术水平显著提高,循环经济技术体系基本形成。
 6、科技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十一五”期间,在巩固提高现有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的基础上,新建1个省级、6个市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8个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及1个国家级、2个省级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
 7、科技服务体系日趋完善。初步建立组织网络化、功能社会化、服务产业化的科技服务体系。10个县(市、区)普遍建立生产力促进中心,技贸机构和中介组织、技术经纪队伍发展迅速。
 8、科技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大力实施“6666人才工程”,培养造就一支数量适当、门类较全、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科技人才队伍。继续实施主要学科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培养计划,培养20名拔尖人才。全市专业技术人员达到12万人,形成人才梯队。
 9、科技投入大幅度增加。到2010年,全市研究与开发(R&D)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例达到1.2%,地方财政科技拨款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例确保1.5%,力争达到2%,基本形成政府引导、企业为主、金融支撑、社会融资的多元化投融资机制。
 10、创新机制逐步健全。基本实现高效、协调的宏观科技管理和以法律法规为基础的科学化管理制度,形成组织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精干高效、纵深配置的研究开发体系,建立开放、流动、协作、有效的技术创新机制。
  三、基本原则
 1、统筹原始创新、集成创新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原则。在具有一定基础和优势的领域,推进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形成一批具有自主创新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同时,必须立足市情,坚持大开放主战略,积极主动利用国内外科技资源,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为主的科技发展道路。
 2、统筹重点突破和全面协调发展的原则。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在全面推进和整体提升科技发展水平的基础上,坚持有限目标、突出重点、注重特色,集中有限科技资源,在优势领域抢占技术制高点,实现重点突破和跨越式发展。
 3、统筹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的原则。在大力增强科技创新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政策环境,为建设创新型宜春奠定坚实的制度基础。
 4、统筹市场导向与政府引导的原则。坚持市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机制配置科技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同时,发挥政府对科技创新的引导作用,通过采取激励政策,调动全社会的资源开展科技创新活动。
 5、统筹项目、人才、基地建设的原则。重大科研项目的实施要把创新人才培养和科研基地建设作为一项重要任务,科技经费的使用应向科技人才培养和科研基地建设适度倾斜。
 6、统筹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的原则。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大力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
四、重点任务
(一)认真抓好三大领域的科学技术研究、开发与推广应用
1、农业科学技术。围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有机食品生产、生态农业建设,争取在动植物品种选育推广、农业资源高效利用、现代集约化种养技术、农业生物灾害防治、农产品贮运加工技术等方面取得突破。
(1)优良品种选育推广:高产、优质、高效、多抗农林牧渔新品种的选育、引进、示范、推广,农业优良品种繁育基地建设,动植物种质资源的评价和利用。
(2)农业优质高产高效新技术开发应用:农业集约化生产经营技术,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技术,农业高产、优质、高效模式化种养技术,农业无公害化栽培技术,速生丰产工业原料林及毛竹、油茶等经济林培育技术,食用菌高效栽培与资源协调发展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3)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大米、油脂、肉禽、水产、果蔬、苎麻、油茶等大宗农产品贮运、保鲜及精深加工技术,森林资源、竹木资源的加工利用技术,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生产加工技术,生物农药、生物饲料、生物肥料等产品的开发。
(4)农业防灾、减灾:重要病虫草害防治技术,生物农药的引进、开发和推广应用,农业资源高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技术,农业抗旱防汛技术,节水和人工增雨技术。
2、工业科学技术。围绕提高工业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加强工业科技先进适用成果的推广应用和产业化开发,提高企业装备水平和技术创新能力,发展高新技术企业,促进传统产业优化升级。
(1)支柱产业升级:在机械、食品、建材、医药、化工、纺织服装等行业中,采用信息化、先进制造、环境保护和资源综合利用等共性、基础性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进行技术改造,促进传统产业优化升级。
(2)新兴产业孵化:力争在生物医药、机电一体化、新材料与精细化工等领域有新的突破,形成技术含量高、产业关联度大的新兴产业。
(3)信息产业发展:开发信息网络、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网络安全、行业应用软件等技术,加快发展应用电子产品、通信与网络产品、新型电子元器件及材料、电子专用设备仪器,不断增加企业数字化装备,提高产业信息化水平,在全社会普及信息技术,发展信息产业。
(4)矿产资源利用:力争在钽铌、钨、盐、瓷土、石材、粉石英等矿产品的深度加工中取得一批成果,开发一批产品,提升矿产开发加工的技术水平,提高矿产资源利用效率。
3、社会发展领域科学技术。围绕人口素质提高、生活质量改善、资源持续利用和环境有效保护,推动社会发展领域科技进步。
(1)宜春生态市整体规划及配套建设技术,小城镇建设技术。农村新能源的开发利用,环境污染的治理技术,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技术。
(2)中药现代化技术。重点研究、推广宜春道地和特色中药材规范化种植技术,中药饮片炮制技术,中药免煎颗粒和中药标准提取物制备技术,中药材及中成药指纹图谱技术,应用现代生物技术制备中药及活性物质技术,中药新药开发。
(3)常见病、多发病、疑难病、地方病、传染病的诊疗技术引进与开发,计划生育中的避孕节育、产前诊断、宫内营养及优生优育技术的研究应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建设。
(4)地震监测、气象预报、江河治理等防灾减灾技术,公共安全技术。
(二)着力实施“八大科技专项”
1、新材料技术研究与开发
开展陶瓷材料、精细化工材料、纳米材料等制备技术研究,力争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项目,增强市场竞争力,扩大市场份额。
2、矿产资源加工技术的研究与开发
开展钽铌资源高效利用研究,强化盐化工、煤化工技术研究,开发一批新产品,提高资源利用率,增强矿产行业的市场竞争力。
3、信息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推进数字化设计与制造、企业资源计划等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应用,开展产品设计、制造和管理一体化集成技术研究与应用,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及竞争力。加速信息技术普及应用,提高全社会信息化水平。
4、绿色农业关键技术研究与开发
围绕绿色生态宜春建设,重点研究绿色农业生态区划,新型高效绿色农业专用生产资料,绿色农业生产技术规程,绿色农产品监测、检测技术,环境净化技术。
5、农产品深加工重大关键技术研究与开发
重点研究油茶、椪柑、猕猴桃、蔬菜等加工技术,猪、牛、家禽等肉类加工技术,特色淀粉及其衍生物的开发利用技术,食品安全技术,推进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
6、农业新品种及高效栽培技术研究与应用
重点研究水稻、苎麻、油菜、油茶、蔬菜等农业新品种(新组合)的选育及高效栽培技术,确保农业优质、高产、高效。
7、道地及特色中药现代化关键技术研究与开发
重点开展栀子、枳壳、车前、杜仲、吴茱萸等道地及特色中药材规范化种植技术推广应用研究;开展“樟帮”炮制技术研究与整理;开展超临界萃取、动态逆流萃取、膜分离等技术在中药制药、新剂型开发中的应用研究;开展中药材、中成药、中药饮片、标准提取物质量标准研究。
8、山江湖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与示范
建设一批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和各具区域特色的山江湖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和生态经济产业区,为贯彻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借鉴。
(三)全力推进“八大科技工程”
1、科技入园工程:科技进入工业园区,提升工业园企业产品的技术含量,增强企业的持续创新能力,使园区企业充满发展活力,增强核心竞争力。尽快使宜春经济开发区科技孵化园发挥作用、产生效益。
2、科技特派员进村工程:选派1000名有真才实学的科技人才和有一技之长的乡土人才到农村生产一线,与农民群众结对帮扶,形成利益共同体,为农民提供包括示范、培训、咨询在内的科技服务,真正起到干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的示范作用,引导农民走上科技致富的道路。
3、人才强市工程:认真贯彻落实宜春市“6666人才工程”实施意见,实行领导联系专家制度,实施主要学科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培养计划,创优人才成长环境,使各类人才的聪明才智得到充分发挥,使宜春成为人才向往的一片热土。
4、科技项目工程:根据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找准科技攻关、科技推广、科技产业化项目,建立项目库,以项目为纽带,争取上级各类科技计划的支持,力争多出成果、多出效益,促进全市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5、科技服务工程:把建立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体系、技术中介服务体系和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作为我市培育和发展社会化科技服务体系的重点。加快生产力促进中心建设步伐,发展创业(风险)投资机构、科技咨询机构、技术经纪机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机构。
6、科技基础设施与条件平台建设工程:按照“整合、共享、完善、提高”的原则,从我市科技发展总体布局出发,以资源优化和共享为主线,挖掘和整合已有资源,有效调控增量资源,最大限度地优化我市科技资源的整体配置,初步建成与我市科技发展和创新相适应的重点研发基地平台、科学数据与科技文献信息共享平台、自然科技资源保护和利用平台、大型科学仪器协作共用平台和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
7、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工程:设立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专项资金,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建立技术研发机构;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开展科技合作,走“产、学、研”一体化的路子,加强企业技术创新工作,加大科研攻关和新产品开发力度,使科技型中小企业不断发展壮大。
8、科技成果转化工程。抓紧制定《宜春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办法》,规范科技成果转化活动,加强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支持先进实用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五、保障措施
(一)切实加强领导,健全长效机制
各级党政领导要充分认识科学技术在新时期对经济社会的强大牵引作用,真正把“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贯穿于实际工作之中,切实加强对科技工作的领导,把科技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党政一把手要亲自抓第一生产力,分管领导要充分发挥组织协调作用。坚持和完善各级党政主要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考核制度,将考核内容纳入县(市、区)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和绩效考核体系。充分发挥市科教领导小组的协调功能,发挥各级各部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共同推动规划的组织实施,特别是科技、发展改革、财政等综合管理部门,要密切配合,加强具体指导,在全市上下真正形成对科技工作齐抓共管、共促发展的良好局面。各级政府要强化科技管理部门的工作职能,使其切实担负起统揽科技工作全局的责任。
(二)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科技创新体系
进一步加快科研所管理体制改革步伐,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增强技术创新能力,提高科技服务水平。深化高校科研管理体制改革,支持高校在宜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学科发展前沿和高层次人才培养等方面实现跨越式发展。
加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机构建设,大中型企业要普遍建立、健全技术研发机构,增强研发能力,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大力推动民营科技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进一步壮大、放开、搞活与经济建设密切相关的技术开发和技术服务机构,优化技术市场环境,引导全市技术市场健康有序发展。进一步加强农村技术市场信息网络的建设,把科技知识和先进实用技术提供给广大农民。
(三)大幅度增加科技投入,形成多元化的科技投入体系
进一步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逐步建立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信贷投入为支撑、社会投入为重要组成部分的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的科技投入体系。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逐年提高,在“十一五”期末全社会R&D占GDP比例达到1.2%。
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各级财政安排的科技三项费均要实现大幅度增长。从2006年起,市财政每年的科技三项费按当年财政预算支出的1.5%以上安排。县(市、区)应按当年财政预算支出的1%以上安排,人均财政达不到全省平均水平的县(市、区)至少不低于50万元。
加大企业科技投入。采取各种政策调节措施,促进企业增加科技投入,高新技术企业按当年销售额的5%、大中型企业按3%、其它企业按1%或更高的比例提取技术开发费,建立企业技术开发专项基金。
加大社会科技投入。引导各类金融机构积极支持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鼓励和引导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积极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担保,加快发展创业风险投资事业,设立宜春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风险投资基金,大力吸引外资、聚集民间资金和社会资金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四)重视科技人才队伍的建设,优化人才成长环境
积极探索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科技人才选拔、培养、引进和任用新机制,实行人才开发与提高使用效益、扩大人才总量与结构优化、引进人才与自主培养、高层次人才与一般性人才培养并举,为全市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采用各种形式做好人才选拔、培养工作。既要重视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的培养,又要重视应用开发、技术推广型人才及有科学知识的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努力造就一批具有求实创新、开拓进取的科技创新带头人。加快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以及群众性科技培训的发展,提高教育质量、就业素质和全民科技素质,提高国家公务人员的整体素质和企业经营者、科技人员的技术创新素质。加强与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机构和大企业的科技合作与交流。采用多种形式吸引、引进国内外优秀人才,稳住现有优秀人才。兑现各项优惠政策,切实为科技人员解决一些具体问题。改革收入分配制度,鼓励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分配,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效、效尽其酬,充分调动技术人员的积极性。改革完善科研事业单位人事制度,全面实行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改革科技奖励制度,按照规范奖励、提高奖励力度、突出重奖的思路,完善科技成果奖励办法,重奖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
(五)实施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战略,创造和保护知识产权
实施专利战略,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抓紧制定《宜春市专利保护条例》,加大保护知识产权的执法力度,切实保护知识产权。强化各级政府知识产权工作职能,市、县两级均应成立知识产权工作领导小组。加强知识产权管理部门的职能、队伍和条件建设,在机构、人员和经费等方面予以保障。工业园区、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都应建立相应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加强知识产权工作力量。鼓励和引导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和科技人员开发、申请专利技术,对取得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加强知识产权宣传培训,培养知识产权人才,提高全社会知识产权意识。
实施技术标准战略。政府科技计划要支持重要技术标准的研究,引导产学研联合研制技术标准,促使标准与科研、开发、设计、制造相结合。政府主管部门要加强对行业协会等制定重要技术标准的指导协调,在我市具有一定优势的领域,支持企业、社团自主制定和参与制定国际、国家和行业技术标准。支持加快国外先进标准向国内标准的转化。重点支持企业通过再创新,以我为主形成技术标准。对推动技术标准成为国际、国家标准的企业给予补助。
(六)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发展创新创业文化
加强对科普工作的领导,建立健全科普联席会议制度。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全面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深入扎实地从普及科学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和弘扬科学精神四个方面做好科普工作,提高全民的科学文化水平。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体的多元化科普投入机制,加强科普设施建设。继续办好科技活动周、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等科普活动。
围绕“科学发展、和谐创业”,激发创新对创业的灵魂作用,大力发展创新文化,培育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精神。大力倡导敢为人先、敢冒风险的精神,积极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文化氛围。进一步在全社会形成“尊重劳动、尊重创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和“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社会风尚。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返回顶部关闭本页